中新社日喀則樟木鎮4月26日電 題:中尼樟木口岸邊貿:從“螞蟻搬家”到車隊連綿
  中新社記者 唐朝楊
  每天傍晚6點至7點間,位於中尼邊境的樟木小鎮狹窄的街道,會被近百輛尼泊爾貨車塞滿,這些卸完尼泊爾商品的印度產“TATA”牌貨車被當地交警安排前往半山腰的停車場過夜,等待第二天裝滿中國貨物返回尼泊爾——這就是西藏目前唯一一個中國一類陸路通商口岸鎮的真實寫照。
  樟木口岸位於珠穆朗瑪峰西側,318國道的終點,中國與尼泊爾的邊界,於1966年就正式對外開放,1983年被中國國務院批准為國家一類通商口岸。
  這座已發展成為西藏對外貿易的橋頭堡的小鎮,素有雪域高原“小香港”的美譽。從1966年樟木口岸正式對外開放到1983年被批准為中國一類陸路通商口岸之間,在樟木鎮居住的仍僅有數百土生土長的夏爾巴人。
  “那時候所謂的貿易僅僅是在本地人和對面的尼泊爾人之間進行,主要是糧食、畜牧以及動物皮毛之間的買賣。”已年近60歲的夏爾巴商人加木措告訴中新社記者。
  “到上世紀80年代後,比較有膽識的四川、青海商人開始過來做生意,本地人也開始有了生意頭腦,不過那時交通不便,只能依靠‘螞蟻搬家’的方式,由人把貨物從尼泊爾那邊背過來,或者從這邊背過去。”加木措說。
  夏爾巴人因為天生的體質優勢,素有“珠峰背夫”之稱,尼泊爾境內就有不少夏爾巴人從事著登山嚮導和挑夫的職業。而在樟木的夏爾巴人大都依靠刀耕火種、放牧、打獵為生。
  隨著邊境貿易的升溫,夏爾巴人吃苦耐勞以及精通夏爾巴語、尼泊爾語、藏語,甚至會講英語、漢語的才能終於有了用武之地。
  越來越多的夏爾巴人開始走向經商之路,就連原在西藏旅游局工作的加木措也於1983年毅然決定“下海”。
  “就是看到村裡很多人都掙到錢了,就想試一試,最開始是去青海那邊拉貨,基本都是洗衣粉、拖鞋之類的日用品,一般拉過來就被尼泊爾商人搶光了。”加木措回憶。
  隨著交通日益便利,樟木口岸越發繁榮,逐漸的,夏爾巴人開始有了第一個百萬富翁、千萬富翁,如今,身家百萬的夏爾巴人在當地已隨處可見。
  加木措現在就有了一棟四層小樓,每月光商鋪租金就有兩萬多元人民幣,他還在尼泊爾開了兩家批發店,並於2001年在樟木開了一家超市。
  邊貿的繁榮也使中尼兩國民眾之間的交流越發頻繁,一般情況下,生意都是以兩國商人合伙的形式進行,加木措在尼泊爾的店就是跟當地人合作開的。
  “畢竟他們對尼泊爾的政策比較熟悉,尼泊爾消費者也會更信任他們,也有不少尼泊爾人直接來樟木這邊打工。”加木措說。
  他還介紹,如今自己的貨源廣泛,主要來自浙江義烏、廣州等地,“這些地方的小商品更便宜,品種也多,在尼泊爾非常受歡迎”。
  加木措的商品最終都是靠那連綿的“TATA”運往尼泊爾,旺季時,每天會有200多輛貨車前往尼泊爾。
  最新數據顯示,今年一季度,樟木口岸貿易總值約為16.21億元,占西藏外貿進出口總值的87.43%。(完)  (原標題:中尼樟木口岸邊貿:從“螞蟻搬家”到車隊連綿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shq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